积极的自我认知

 

1、自我意识及其意义

  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又简称为自我,是指主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人和客观世界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的结构大致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生理的自我认知:对自己的躯体、相貌等方面的了解和认同;2)社会角色的自我认知:包括自己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人际关系中的角色、作用等认识体验;3)心理上的自我认知:包括对自己气质、性格、能力、意志、情感、个人的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自我认同。自我意识的形成开始于婴幼儿时期,萌芽于少年童年期,形成于青春期,发展于青年期,完善于成年期。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的人生发展阶段理论提出自我同一性的建立是青年期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对大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一个人走向成年的标志,是建立自信的基础,是建立良好的情绪状态的重要因素,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出发点,也是适应社会生活的重要保证。

2、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及特点  

  自我意识发展的三个阶段及水平包括:自我中心期——生理的自我;客观化期——社会自我;主观化期——心理自我。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具有敏感性:过于的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过于注重自我,时常表现为对自我的不接纳;不成熟性:往往自认为能够把握自己,有时又表现为意志力脆弱;矛盾性:对自我的评价往往趋于完全的自我肯定和完全的自我否定两个极端;波动性:在对自我评价与自我感受方面,经常处于不确定的状态。

3、培养健康的自我意识观念   

  自我意识水平影响和制约人的发展。健康的自我意识包括自我了解、自我肯定、自我接纳、自我统合、自我发展。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常见的矛盾与冲突表现在主观自我与客观自我之冲突;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冲突;个人自我与社会自我之冲突,如果这些冲突长期持续,会影响大学生健康自我概念的确立。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也存在一些的误区与困惑,例如过度的自我期望与自我否定; 过强的自尊与自卑和虚荣;过分逆反与过分依赖心理;过多的自我中心与过于从众心理。

 人对自己的认识主要通过三条渠道:自己与他人比较;他人的反馈意见;对自己行为后果的反省与分析。因此积极的人际交往有助于大学生建立健康的自我概念与形象。

大学生良好自我意识的标准及培养途径有正确地认识自我; 积极地悦纳自我; 有效地控制自我;不断地完善自我。



  • 上一篇: